今年7月12日,根据国际海洋法成立的一个特别仲裁庭,就菲律宾把同中国的南中国海主权争议提呈仲裁的案件做出裁决。听证会一开始,中国便一直坚持“不参与、不接受、不承认和不执行”国际仲裁庭任何裁决的“四不”立场。
许多分析员尝试从北京的战略和区域安全政策来解读中国对仲裁的反应。他们忽略的,是中国企业扮演的日益重要角色,而其中许多是国营企业。探讨这些国企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北京在南中国海主权争议上的行为。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旅游业让北京在南中国海主权纠纷上的立场变得更为复杂。
中国的国防工业从南中国海主权争议得到巨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股票市场就可以一窥它们最近所获取的利益。在仲裁庭宣布裁决的数星期前,一些中国股票的价格和交易量显著飙升。
比如,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北方导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股价上扬8.8%、雷科防务的股价上涨6.6%。在6月24至7月12日期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股价猛升19.6%。除了国防企业,南中国海主权争端也让一些较不为人知但很活跃的国企从中获利。
在区域陷入矛盾和不稳定的时期,旅游业看来是最不太可能取得增长的行业。但对安排行程到南中国海的中国公司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裁决宣布后的隔天,两趟由国有的南方航空和海南航空分别定下的包机由海口起飞,分别降落在美济礁和渚碧礁。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政府未来可能提出计划,发展中国在南中国海新建和拥有的人工岛的旅游业。
中国旅游公司已经开始了对准西沙群岛的业务。地方国企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推出椰香公主号游轮,以促进西沙群岛的旅游业,尤其是全富岛和鸭公岛。游轮起初蒙受亏损,必须由政府补贴。但自三亚于2014年9月成为游轮出发的港口和银屿增添为第三个景点以来,情况便开始改善。
旅游行程不可避免的同民族主义挂钩,活动包括升旗礼和宣誓仪式。这样的旅游被认为可以强化中国对南中国海的主权和权利。目前,已经有超过1万名被形容为爱国者的游客前往西沙群岛游览。这类旅游也一直受到一般中国民众的支持,在仲裁庭宣布裁决后更是如此。
中国企业对南中国海的旅游资源有更浓厚的兴趣。今年4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和另两家国营企业,即中国旅行社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成立一间游轮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希望寻求机会把业务从西沙扩展到台湾和邻国的其他岛屿,而这些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的一部分。
在南海邮轮旅游产品推介会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重申,前往南中国海的旅游行程将是公司未来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他也强调,沿“一带一路”开拓生意是国企的责任之一。同样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把重点放在发展海洋经济。
除了在离永兴岛约330公里的三亚凤凰岛发展一个游轮码头,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也联合中国旅行社,在三亚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15年12月成立三亚国际游轮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国企的命运和它们的双重任务紧密相连,即不只是商业上的目的,也包括完成国家的社会政治目标。对于涉及南中国海的国企来说,这是很明显的。把实现南中国海旅游业潜能作为中国的策略之一,意味着在有争议海域发展民用设施成了中国国企的使命。
2012年,中国政府宣布海洋功能区划,这基本上确定政府将为在南沙、中沙和西沙群岛的海洋工业,还有尤其是在永兴岛的旅游业提供协助。
仲裁庭裁决出炉后,中国应该会继续鼓励其国企在南中国海进行投资。中国决策者相信,中国国企的存在可以强化北京对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另一方面,中国国企在南中国海进一步扩展,也让中国更难在南中国海领土争端上做出退让或软化其立场。
但北京面对一个两难的局面。除了对中国与区域国家关系和其区域战略影响力的负面冲击,南中国海主权纠纷也让中国一些雄心勃勃的区域经济整合计划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蒙上阴影。这些计划需要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参与及合作。
南中国海主权争议所造成的紧张氛围,让海上丝绸之路只能在中国和愿意参与的东南亚国家间以双边的方式推行。除非南中国海的局势变得远比目前稳定,可以让参与的国家获得最大利益的多边合作方式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太可能的。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项目高级分析员。原载研究院电子刊物《RSIS 评论》。叶琦保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