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综合讯)中国辽宁省绥中县“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修复争议出现逆转,调查人员现场勘查后指出,所谓长城“被抹平”的说法并不准确,修缮是“救命工程”,属于“原状修整”。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组成联合调查组,日前到引起争议的绥中长城进行调查评估。
调查专家付清远表示:“所谓水泥路面并不存在,工程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外壳,起保护作用。这层外壳将在三五年左右风化消失。”
这段“最美野长城”是明长城主干线,修复后墙面和路面被水泥抹平的照片,上周在网上传开后引发舆论强烈抨击,认为修复保护工程却变成摧毁文物。
付清远说,该段长城因损毁严重,维修前就没有城垛和女墙,“按照原状修整,原始长城就没有青砖,石头都没了”。
维修工程以稳固结构为主
据介绍,维修该段长城所用工艺为归安加固,即稳固结构为主,使得长城结构安全即可,并不修补破损残缺部分。
付清远说:“不是非要恢复原貌,这是救命工程,要遵守最小干预原则。”
根据修缮方案,该工程属于“原状修整”,设计原则上为“不改变原来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以及“对文物建筑最少干预”;工作人员对该段长城“表面用石灰勾缝,内里用毛石干插填充”,“对顶部残存素土海墁重新拍实,再用三七灰土补充一层拍实,平均厚度12厘米”。
12厘米的三七灰土按照三分白灰七分泥土的比例调制,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被抹平”的景象。付清远说,再过三五年时间,这层保护壳就会风化,长城将露出石块:“我们修复要这个效果就行了。”
新华社昨晚报道指出,这段修缮的长城大约有1200米长。2011年,绥中县文物局针对长城整体破损严重,部分地段有险情,委托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了维修方案。随后,方案连续通过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共获得国家1000多万元人民币(203万新元)的补贴资金。
报道指,评审、监督流程虽然严格,但存在“内部循环”现象。一名文物局干部透露,此次维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都是上级文物局颁发的,维修方案也是他们组织专家评审,现在出了问题又由他们来调查,质疑监督效果是否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