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美國總統川普今天在就職演說中強調,要為美國民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歷史學家指出,就職演說中如果使用「有力詞彙」,較有利於讓民眾印象深刻。
專門研究美國歷任總統就職大典的班達特(Jim Bendat)分析,想要打造一篇深植人心的總統就職演說,其實並不簡單,美國歷史上大多數就職演說的基調都很類似,例如強調舉國上下團結一致,以及許多陳腔老套的主題,包括提到美國憲法,還有美國開國元勳等。
曾出版「民主的重要一日:1789年至2013年美國總統就職大典」(Democracy s Big Day:The Inauguration of Our President 1789-2013.)的班達特接受新聞網站「波士頓」(Boston.com)訪問時表示:「大多數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根本都並不出色,而且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到底出色的就職演說需要具備哪些要素?班達特指出,關鍵就在於演說當中的遣詞用字。他表示,如果演講當中選擇使用「有力詞彙」,較有利於整篇演說讓民眾印象深刻。
班達特舉例指出,傑佛森(Thomas Jefferson)總統1801年就職時,美國正處於政黨政治萌芽之際,促進超越不同政治理念藩籬的全民團結,便成了新任總統的首要任務之一。傑佛森在就職演說當中的兩句話,當時在許多美國民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我們也都是聯邦主義者。」
1865年,林肯(Abraham Lincoln)總統的就職演說僅約700字,是所有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當中字數最簡短的之一,但班達特表示,這篇簡潔有力的演講卻是所有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當中,最能撼動人心的經典之作。
林肯這篇就職演說當中,在美國歷史上最源遠流傳的一段為:「不要對任何人存有惡意,要用仁慈對待所有人,以天父賜予我們的決心堅持正義,讓我們持續奮鬥完成我們的使命,把這個國家的傷口包紮起來,照顧曾經上戰場的戰士,還有他身後的遺孀與孤兒,竭盡所能讓公平正義得以實現且受到珍惜,並讓和平得以在我們之間恆久存在,也在所有國家之間長存不朽。」
1933年,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上台時,美國正值經濟大蕭條。在人心惶惶之下,如何重振民心,確保民眾在未來有希望,成了羅斯福最主要的挑戰。
班達特分析,當年許多美國民眾都對未來感到憂慮,很怕整個國家變得越來越糟,而羅斯福的就職演說則為一個充滿希望的前途定調,因此在美國史上留下重要地位,其中最讓美國民眾記憶深刻的一段是:「首先,且容我再度重申我的信念,那就是我們唯一需要感到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那種難以形容、不理智且毫無必要的害怕,足以癱瘓一切努力,而這些努力卻是能夠將退卻轉化為進步的。」
甘迺迪(John F. Kennedy)在196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尼克森(Richard Nixon ),1961年就任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總統。
班達特指出,口齒便給的甘迺迪原本就被認為是充滿創新與突破概念的演說家,而他在就職演說當中的其中一段,日後更被世人不斷引述,成為經典名言。
甘迺迪總統任期雖然短暫,但班達特表示,他在就職演說當中的經典名言:「所以,我的美國同胞們,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應該要問你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些什麼。我的全世界公民們,不要問美國會為你做什麼,應該要問我們可以共同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