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压制小学生性教育,压制不了本能冲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2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回避和压制,并不会阻止本能发生的冲动,还可能让它们长成奇怪的模样。高中时期,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二选一的作文题。第

回避和压制,并不会阻止本能发生的冲动,还可能让它们长成奇怪的模样。

高中时期,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二选一的作文题。第一个题目源自D·H·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的传记标题,“不是我,是风”,第二个题目只有一个字,“羞”,没有任何额外的说明。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只有我一个人选了第二个题目。

对一个自打青春期开始就“与众不同”的自己,我不予置评。我想说的当然不是这个,而是,为什么我的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羞”这个话题呢?“羞于言羞”,或许是藏在潜意识中的思维惯性,青春期的心灵尤为敏感,集体屏蔽只是下意识的状态,极个别脑回路清奇者除外。

近来一套小学生性教育教材闹出了不大不小的风波,因为内容直白,部分家长给吓得不轻。某些微信营销号受到的“惊吓”,看起来比孩子的爹妈们还重。做出的标题关键词,闭着眼睛也能猜出一二,什么“不忍直视”、“辣眼睛”、“触目惊心”之类的,对了,后边统统都要加上感叹号。

我找了教材的部分内容来读了读,心想也不至于吧。非要挑出点“硬伤”,我只能说,教材编写组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个插画师?毕竟,除了知识普及,审美的熏陶也该是教育的一部分吧。

并不是要顾左右而言他。我当然知道,引发不安的,是书本里对生殖器和性行为的直接描绘,大人们担心孩子会因此“学坏”。只是,普及生理知识和诱导性行为,完全是两回事嘛,更何况,书中更多的篇幅,是教孩子保护自己,连防范熟人侵犯这样的问题都没有避讳。

大人自己先放弃了逻辑,乱了分寸,还怎么保护孩子?说白了,牵引这场骚动的,无非一个“羞”字。即便在成人的世界里,性也是个充满禁忌的话题。很多成年人,自己尚未脱敏,尚且感觉“羞耻”,怎么忍心任其“荼毒”孩子?营销号嗅到了人们心底的“羞”,煞有介事的“辣眼睛”,精准挑拨了忧虑的护子心。一来二去,原本底气十足的学校也慌了,匆匆“下架”了教材。

“不可言说”,所以最好不说。恕我直言,这群大人在性教育面前,跟中学生面对“羞”这个话题的反应,也没什么两样。而且搞了半天,这场风波里,满是焦虑的成年人、不知所措的成年人、吃瓜围观的成年人,还是一群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的成年人。

话说得有点绕口,不妨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自己。不怕你们笑话,我很小就开始喜欢男孩子。但周遭的教育告诉我,这是坏女孩才会有的事。所以每当自己忍不住爱慕隔壁桌的、隔壁班的、隔壁学校的小男孩时,我总感到纠结。一个自带“品学兼优”光环的我,怎么可以因为这种“不正确”的事情崩了人设呢?

另一个来自性教育课程老师的讲述:一群四年级的孩子,在听到“你们还小,不要在电脑里藏什么小电影舒缓情绪”的时候,开始放声大笑。本以为只有成年人才能领会的笑点,其实孩子也懂。

我是想说,成年人千万不要“小看”了孩子,自以为高明。所谓七情六欲,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属,该有的情愫与好奇,都会自然而然发生,这些都是特别正常的童年经验。回避和压制,并不会阻止本能发生的冲动,还可能让它们长成奇怪的模样。

暗生情愫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需要有人告诉他们,这些感情又正常又美好,不必为此苦恼;偷看“小电影”的小男孩,需要知道,原始的欲望并不是两性关系的全部,还有爱与尊重。性教育的本质,其实还是教人如何认识和保护自己,以及如何和别人相处。成年人不能“脱敏”,对应该摆上台面的议题畏畏缩缩,孩子的命运,就只能要么扭曲前行,要么野蛮生长。

越是敏感的议题,“脱敏”的意义就越大,事关儿童保护、儿童健康时尤其如此。举个例子,在过去,校园暴力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它总被藏在暗处,羞于被提起。问题一直被藏在暗处,难以言说,于是越来越糟糕。现在,它是公共舆论领域的高频词汇,今年,全国人大会重点调研校园暴力的问题,还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将惩戒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纳入立法。在不断被提及、被言说的过程里,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缓解的希望。

甭管多么敏感复杂的问题,摆上台面、予以正视,才会有向好的希望。不过也有让人欣慰的消息,据说那套惨遭回收的性教育教材,在网上都卖脱销了。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明白,逃避最可耻,而且没啥用。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