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冕
到2023年,东城区力争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2030年,东城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将显著提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幼儿园“小眼镜”比例不超过3%,小学生中不超过38%,初中和高中学生中不超过60%和70%。
昨天,东城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行动正式启动,一套预防降低“小眼镜”比例的组合拳打出:出资50万元,用于“奖励”爱眼护眼小标兵并推广他们的经验;最快于今年年内,与同仁医院、普仁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为视力不良的重症学生建立就诊绿色通道等;学校近视检出率连续三年上涨,校长将被“约谈”。
中小学原则上只留纸质作业
护眼爱眼,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始。东城区教委给出了一系列“数字”标准:各校要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考试每学期不得超过一次,其他年级每学期不得超过两次,严禁考试成绩排名,规范录用途径。
“大量科研调查结果显示,户外活动会降低近视眼发生的可能性。”东城区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所长高爱钰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天一节体育课已经落实,确保孩子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60分钟以上。”
减少“小眼镜”,除了家长和老师要监督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更要保障孩子睡眠时间。专家介绍,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每天睡眠应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
控制电子产品教学时间
学校严禁学生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倡导教室使用传统板书教学、控制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的时间。原则上,电子产品开展教学的时间不得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而且老师制作的电子课件,字体大小不得小于24号字。
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监督并提醒学生遵守“一尺、一拳、一寸”要求;落实每天眼保健操不少于两次,每学年开展一次眼保健操比赛。
学校的采光和照明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每月轮换一次学生座位,每学期根据学生身高调整课桌椅高度。
防控不力学校将被警示
东城区将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视力档案,建立班级管理台账。“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健康状况等都将逐步呈现在家长客户端里,包括视力在内的健康问题将实现家校共享。”高爱钰介绍,东城区将建立以疾控中心、区中小学保健所、区体质健康管理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教师研修中心,同仁医院、普仁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等为核心,覆盖全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幼儿园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网络。“我们正在与同仁医院、普仁医院等进行沟通。”预计年内,该区部分“小眼镜”就诊将享受绿色通道。
东城区还将成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家库,聘请眼科医疗专业的资深专家,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进入专家库,对本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咨询辅助和技术支持。
另外,视力保护的端口将前移至幼儿园。东城区明确,托幼机构严格落实3岁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严禁“小学化”教学,保证儿童每天两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控制使用电视、投影等设备的时间,开展视力保护健康教育和干预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园所开展视力筛查,建立视力档案。
高爱钰介绍,爱眼护眼内容还将被列入督学工作,并制定督导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机制。对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连续三年上升的学校予以问责,校长将被约谈。目前,该区依据学生体检结果对辖区内中小学校进行“视力不良分级警示”管理,适时发布各校视力不良检出率及警示级别。“要求被警示学校撰写自查报告,如果检出率年增长超过1%,学校需要向区教委递交解决报告,说明原因和即将采取的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