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笔钱诗贵
应朋友之邀,去下蜀王总园子采摘桑葚。
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桑葚,顾不上讲究卫生,先过嘴瘾再说。
桑葚入嘴即化,变成了甜水。
仅仅吃了几颗,手指已被染成了紫色。
桑葚分黑和红两种颜色。
我估计黑的桑葚应该是熟透了,因为个头特别大,而红的桑葚略小。
故而专拈黑桑葚下手。
桑葚是王总产业之一,当然属于改良产品,需要人员管理。
屈指一算,已经有四十多年没吃到桑葚了。
不过印象中的桑葚不仅个头不大,而且并不太甜。
记忆中的童年,家乡有野生的茅草缨子、槐树花等可以食用,当然包括桑葚。
家乡紧靠大海,泥沙冲击后形成滩涂,海退人进。
正因为如此,土壤里的盐分特别多,在太阳照耀下,盐分便蒸发成雾气,白花花一片。
走在排盐的田地里,泥土变成了一片锅巴似的,手一掰,最适合朝水里打水漂,高手能玩出许多花样。
田里田外野草丛生,长得比庄稼还高还壮。
桑葚就是隐藏在野草丛中,为了苦苦寻找桑葚,孩子们只能披荆斩棘。
最大的天敌就是马蜂了。
不起眼的野草上,说不定就有马蜂窝。
孩子们大都马虎,只顾朝前闯,谁知只要晃动了马蜂窝,马蜂便会瞬间倾巢而出,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躲避不及者,就会被马蜂叮咬得人仰马翻。
我是多次受害者。
第一次就被叮咬到了上嘴唇,顿时痛不欲生,跑到家里时,上嘴唇已经肿成了馒头。
家长也没办法,只能等着慢慢消肿。
第二次是被叮咬到了一只上眼皮,那只眼就睁不开了。
总之,一不小心就要中招。
孩子们大多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桑葚的诱惑让他们依然如故。
终于找到了,孩子们不把桑葚吃的一干二净,是不会罢休的。
至于夏天下河摸鱼,冬天田里挖老鼠洞,捉蛇,钓黄鳝,上房抓麻雀,那是无所不干。
大人高兴了,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十三营芦苇荡打野兔、野鸡、野鸭,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又是另外一个世界,随意就能捡到一筐野鸭蛋。
多年后,回到家乡,还想去芦苇荡看看,可惜已被干部铲平,改为鱼塘了,只能仰天长叹,可惜了这片原生态。
也曾在家乡的田边转悠,却找不到一颗野生桑葚了。
家乡变化不小,野草逐渐稀少,良田高产。
除去亲友间偶尔相聚,祖坟烧点纸外,眼前所见都是陌生感,剩下的只有回忆了。
(左撇右辣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