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路过杭州,与一书家短唔。其叹道:"前日参加一应酬很不舒服。一老板请他找来多位书画家,说是准备搞个商业活动,每位报酬丰厚。席间,这个老板口气不屑地说,我从不喜欢写写画画,搞个书画活动是撑个场面。我看在座的名气不怎么样,吃饭后,画家给我画张画,书法家给我写两幅字。我看不中的就淘汰。这种口气让我很生气,立马站起来说,你別讲了,说完就退了席。回头一看,随我离开的只有三分之一,大部分人还在那陪着老板说笑。"
道兄的话我明白,我赞成他的做法,但对还有的书画家在吃"嗟来之食"感到无奈。
什么叫"嗟来之食"?是很简单的一个典故,相信一般人都了解,遗憾的是有的书画家不一定知道是啥意思,还是大概讲一下为好。说的是古代一个有钱人在灾年救济穷人,看到一位饿得走路都没劲的人过来,便用不屑的口气说`:"喂,你过来吃饭。"这个人觉得受到侮辱,便拒绝了他的施舍,饿死在道旁。
历代人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有骨气,例如朱自清先生便是一例。有人说应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例如韩信还能忍胯下之辱,大丈夫能伸能屈,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连命都丟了,就啥都没了。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无法统一,但书画家们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我是反对忍辱负重的。有的人出钱支持书画活动是好事,书画家们要吃饭,没钱无法生存。但外行的出钱人不能傲慢无礼,凌驾于人格之上。试想,书画家们通过几十年的磨练,不能说水平高到哪里,但绝不是你一天不练之人能看得出来的。有个老同学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认为好的字画你都说不怎么样?"我告诉他"这是眼光问题,说了你也不懂,还是不说了罢。"一次,大学问家辜鸿铭在沈曾植面前大谈西学,沈曾植半天不说一句话。辜鸿铭很没面子,问道他为何不答理,沈曾植不客气地说:"你的话我都听懂。我要讲话,你还要读二十年书才能懂。要是讲的话岂不是对驴弹琴。"
一群书画家因为钱,而围着不懂行的老板转,还要奉上书画作品让他点评好坏,如同大学生将考卷交给文盲来打分,结果是啥?不说也明白。
为何书画家们不能吃"嗟来之食",因为施舍者并不尊重你,他用瞧不起的口气在指点你,把你当成要饭的对待,你还要为三斗米而折腰,岂不悲哉。
康有为曾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加以圣教式微,种族沦亡,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我不惜抄此大段,赠给爱吃"嗟来之食"的书画家们,为的是表达我的愤怒之情。
如果还是看不懂,就说个简单的吧。 有位大名人之女出嫁后,女婿警告新娘子,说"你嫁过来后,不许看书写字,违者赶出家门。"大名人听说后,提笔给女儿写了"有婿如此,不如为娼"八个字。(钱诗贵 乙未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