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最高成就奖项“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他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不惧个人安危,心系地震灾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亲切接见;他出生于我市小水镇(原龙形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泉水村,靠勤奋和智慧,铸就了中国骨科医学界的一座丰碑!
nmouseover="img_onmouseoverfunc(this)" onclick="zoom(this, this.src, 0, 0, 0)" border="0" alt="" src="http://www.lyxww.cn/upload/news/201508/20150823104717206692.jpg" width="600" height="510" file="http://www.lyxww.cn/upload/news/201508/20150823104717206692.jpg" _load="1" lazyloaded="true" lazyloadthumb="1" />
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医学才子
也许是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李康华出生的村叫泉水村,可是名不符实,偏僻贫瘠的山村,缺粮少水。1953年,李康华出生时,这个平凡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多,经济近乎一贫如洗,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李康华读小学时一元两元的学费只能靠母亲省吃俭用和卖鸡蛋提供,直到初中一年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业中止。1969年复课闹革命,正是他读高中之时。然而,父亲看他长得人高体壮,觉得让他在家务农是个“好劳力”,决定不让他继续读书。对于知识如饥似渴的李康华心情十分沉重,眼泪直流,反复央求父亲,承诺只要父亲有书给自己读,做什么重活都可以。果然,父亲的要求是如果要继续读书,就得承担家里的生活煤炭。未成年的李康华咬牙答应了父亲的要求。从此他刻苦努力学习,每个星期走30多公里挑煤炭回家,而且吃不上饱饭,这种艰辛可想而知。然而,李康华教授笑曰:苦难是男人成长的财富。
高中毕业后,由于他在学校表现突出,又特别能吃苦,大队推荐他读耒阳“抗大卫校”。初涉医学知识,他肩负乡亲们的重托,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半年后回乡,背着简陋的药箱,当起了“赤脚医生”。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风雨雪夜,不到20岁的李康华总是行走于崎岖的乡村山道上,穿梭于乡亲之中,以解决燃眉之急,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和赞扬。同样贫困的乡亲都会拿几个鸡蛋,抓几把花生豆子塞进他的衣袋。也许正是这份乡情,温暖并点燃了这位年轻人对医学的执着追求。
天道酬勤,巴斯德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1972年,他因工作突出,且在乡亲们中有口皆碑,被推荐进入湖南医学院读大学。求学的困窘和焦虑,令李康华至今难以释怀。因为学习基础差,他渡过了一段痛苦的学习适应期。四年的医学学习,在路灯下、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是常有的事。他形容自己的学习像蚂蚁搬运食物一样,虽然一点一点十分吃力,但一直竭尽全力积少成多。到大学二年级分甲乙丙等级班的时候,他进了甲班。四年青春挥洒的岁月,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李康华都挤出来看书、进实验室。在校期间便成为一名屈指可数的中共党员。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得到了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于是在120多名仅4人留校的学生名单上,赫然写着李康华的名字。李康华对此恢谐地诠释:我不是才子,我是学而知不足,知不足而自省自强。也许这就是勤奋的回报吧!
nmouseover="img_onmouseoverfunc(this)" onclick="zoom(this, this.src, 0, 0, 0)" border="0" alt="" src="http://www.lyxww.cn/upload/news/201508/20150823104745215052.jpg" width="553" height="369" file="http://www.lyxww.cn/upload/news/201508/20150823104745215052.jpg" _load="1" lazyloaded="true" lazyloadthumb="1"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975年,留校行医的李康华,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更幸运的是他师从国内外著名的骨科学专家柳用墨教授。于是,他像海绵一样日复一日地用智慧和汗水,尽情吸收中华医学的精髓;他更像一艘风帆,风华正茂,使足马力驰骋在浩瀚的医学海洋中,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80年代初,20多岁的李康华就在骨科学领域崭露头角。他用哈氏棒加钢丝捆扎固定治疗腰椎不稳定骨折,有效地解决了哈氏棒固定容易脱钩的缺点;在国内首先认识和描述了“骨性纤维结构不良”,并提出了诊治原则,受到了全国第一届骨科学年会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成功完成了一例完全离断11小时的上臂再植手术,多家主流媒体对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医生进行了报道,称他为“未来中国骨科医学一颗灿烂的新星!”
李康华从事骨科医疗、教学、科研近40年,从骨科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变化的是阶梯式的头衔,不变的是他对医学事业不懈的追求和精益求精。60岁出头的李康华乍看眼光很冷,但似山一样深邃沉静,给人以青松般苍翠安稳。采访中他坦言从医所有的苦和累都是行业要求,不足挂齿。他不谈自己在医学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妻儿子女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只意犹未尽的重复一句话:医生的职业是责任,是对生命的尊重。
可他是知名学者专家,人们知道他医学成就斐然。90年代建立了省内第一个同种异体肌腱库和同种异体关节库,开展了湖南省首例“同种异体关节移植”手术;研制了“三维接骨板”,并提出了“长骨骨折三维固定”的新理论,该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1998年身为博士生导师的李康华又一次站在了骨科医学的至高点,开展的“同时置换三个椎间盘假体”的手术为亚洲首例。中央电视台就此作了专题报道,收视率爆高。他担任湘雅医院大外科主任和骨科主任期间,带领团队将《外科学》打造成“湖南省外科学精品课程”,使骨科跻身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据悉,全国医卫行业国家重点专科只有20个。担任湖南省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8年,创造了湖南省骨科界空前团结的局面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全省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得到了广大骨科医生的拥戴。近10年来,主持科研课题19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疗成果奖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获国家专利5项;主/参/译学术专著19部;培养硕士83名、博士69名、博士后3名。他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多所重点医疗机构担任学科带头人,其中正副院长10名,正副科主任28名。
nmouseover="img_onmouseoverfunc(this)" onclick="zoom(this, this.src, 0, 0, 0)" border="0" alt="" src="http://www.lyxww.cn/upload/news/201508/20150823104806690200.jpg" width="553" height="415" file="http://www.lyxww.cn/upload/news/201508/20150823104806690200.jpg" _load="1" lazyloaded="true" lazyloadthumb="1" />
百姓生命高于一切
作为知名骨科专家,李康华像所有的医生一样,几十年忙碌在医疗、教学、教研第一线,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学校、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医德医风建设上,更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教导学生的名言是“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疾苦声”。他说要做好医生,首先要做好人。做人第一,行医第二。出身贫苦的李康华深知基层百姓求医的不容易,对家庭特别困难的病人更是倾注特别的关心。他带领的团队在湘雅经济效益不是最好的,但学习进取心、爱心凝聚力是知名的。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他带领的团队闻名暇迩,为湖南争得荣誉。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虽身患糖尿病多年,仍主动要求参加医疗队奔赴抗震救灾前线,并被任命为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一队队长兼党小组长,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医务人员。在四川的13个昼夜里,共为灾区伤员做了61台较大型的骨科手术,下了手术台再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稳定自己的病情。由于超负荷的工作,每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加上糖尿病的影响,又患上了重感冒,嗓子痛得讲不出话来,仍坚持做手术,最多的一天就做了8台大型手术。同事们都劝他休息,但看到灾区伤员所受的痛苦,他坚定地说:“多争取一分钟时间,就能多救活一个生命。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完成最多的工作”。
转送伤员到湖南时,作为专家组组长的他,为了病人的安全转送,不顾6.4级的余震,来回奔跑于17个车厢间,逐个仔细地查看了280多个病人。在他们护送伤员即将离开德阳火车站时,发生了6.4级余震,列车发生剧烈震动,车窗外站台棚架也剧烈晃动起来,车站候车室的人和工作人员都在往外跑,但他和他的队员没有一个惊慌失措,更没有一个停止工作,仍在紧张的抬送伤员。
从灾区前线回到湖南,他被卫生厅任命为巡察指导专家,往来奔走于收治灾区伤员的10多家医院,查房、会诊、手术,一刻也没有停歇,领导、同事和伤员们都深受感动。
“我是耒阳人民的儿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李康华教授虽年届六十,但精神矍铄,才思敏捷,仍然担任中南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关节外科诊疗中心主任、湖南省骨科腔镜质控中心主任等多项职务;依然穿梭于教学、医疗、科研、讲学等工作中,不辞辛苦,德医双馨。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康华教授对家乡医卫事业更是倾注了特别的关注。在他的协调和指导下,湘雅医院今年已挂牌成为我市人民医院的指导医院,将更好的为我市医卫人才培养和医术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作用。
他热爱家乡这片土地,这方山水。对医卫人才的培养谏言:政府和医院要有明确的制度,得力的落实措施,使人才生根落地耒阳,造福耒阳人民。另外是医疗环境共建问题。他说医德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医患双方愉快。作为医生首先要用良好的医德感化患者、影响社会,形成和谐共赢效果。尽管目前医疗环境复杂,医患矛盾突出,但作为医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去敬畏这份职业最重要。他用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诠释医者的崇高和对生命的尊重!也道出了他心灵深处对家乡人民的眷恋!对家乡事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