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国学 » 王小平专栏 » 正文

王小平:日本从中国“偷”走一个字,就“偷”走一个产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3  来源:全球资源网  作者:王小平
核心提示:引言: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开幕式9月1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

引言: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开幕式9月1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国际机构负责人、各国代表和各界人士致以诚挚欢迎。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近来经常听到人们的豪言壮语——“中华文化必将征服世界”,“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

话易说,梦也易做。可是有谁去探寻此岸到彼岸之间的“桥”与“船”呢?

谁来为中华文化立下国际标准?

谁来为中华文化建立学科体系?

如果本土文化的标准与体系始终不能建立,中华文化的命运只能是被消费、被撕碎、被偷走、被转移……

.对古文字的正本清源,在今天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如今,人人都可以拿起一本经典,谈自己的心得,讲自己的见解。分辨古文字的真义,究竟有何价值呢?

谁又知道,一字之误解,意味着什么?

一字之误解,意味着”灯下黑“;意味着丢失宝藏、抛弃精义;意味着眼睁睁看着别人把自己的”祖产“优雅地”抢走“。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大部分中国人都熟知的经文。“小鲜”被定格地简单理解为“小鱼”。鲜,就是鱼嘛。探讨“鲜”的本来含义,不过是学究在那里咬文嚼字罢了。



当中国人把“鲜”就等同于“鱼”的理解时,日本人偷偷地抢走了“鲜”,并且为“鲜”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标准”。

“鲜”,这种烹调独特的味道审美——全世界只有中、日等东亚地区的人才懂得品尝这种滋味,几千来东亚都是大中华文化圈,深受古中国的影响。国际上,西方文化只有“delicious”,即好吃的说法,根本不懂得什么是“鲜”。

日本向全世界输出了“鲜”这个词——“umami”(英文词典正式收入、通用),并且在科学上找到了“鲜”的立足点——发现了谷氨酸,在科学上确立了“鲜味”的存在。

日本和食在2013年申遗成功,申遗的主打理念就是一个字“鲜”——日本料理保持食材的新鲜和原味,体现自然之美与节气变化,饮食文化体现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社会传统”和食以“鲜”为特色,“鲜”成了一种价值观、生活方式,“鲜”成了他们的文化,还在大学开设了以“鲜”为旗帜的“和食料理”专业学科。日本在2016年为“和食”制定了世界标准:分金、银、铜等级,全球都要由日本卫生部考核,为和食树立全球的“鲜”的国际统一标准。就这样,日本一步步地从术语、学科、申遗、标准上“偷”走了本源于中华文化的——“鲜”。

今天,“鲜”在世界上已经日本“占有”,而因为阉割式注解,对老子《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主流理解仍停留在治大国如烹小鱼”上。“”与“是不同的。

就这样,鲜永远地丢了。

此处失,彼处得。一个“鲜”字,成就了一套“和食”文化,产生了一个国际饮食新标准,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容器

一个”鲜“,创造一片天!

文以载道,食以载道。中国自古是意识形态输出大国,千年来不停地影响周边乃至世界多个国家。然而,中国食文化如此之发达,为什么至今不能申遗成功?因为我们比自己的祖宗愚笨多了,舌尖上中国”的饮食仅仅是饮食好吃,不懂得标准与意识形态。

日本和食把古中国道德经中“尚左尚右“的礼仪,黄帝内经的“五色五味”全囊括其中,输出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宁静纯粹的价值观。

通过国际标准,巧妙地输出意识形态,让全世界乐于接受、乐于追随。这是国家竞争力的终极体现。

.中国美食,世界称赞。华人在海外开个中餐馆,养活自己是没问题的。有口饭吃,可以生计。可是,让中国美食像托福、GRE那样走向世界,树立世界标准,让全世界为之痴迷、学习,成为新行业的收割机,却少有中国人有这种志气。而日本偷走的“鲜”的和食正在做这样的事。

今天的中华文化,也是同样的命运。如同华人都可以开个中餐馆,今天人人也可以讲上两句传统文化,讲得勉强的,能以此谋生;讲得眉飞色舞,挂倒长江的,生意兴隆,名声大嗓;既然讲得差点,也能糊口过日子。可是,少有人去思考为中华文化树立国际标准,知识体系。

因此,中华文化走同世界,还真一个美丽的“梦”!

.烹小鲜”的“鲜”。几乎所有的人把它直译为“鱼”。

其实,“鲜”有着立体的多维世界。

“八宫”看“鲜”,有落入震宫的“蕃鲜”《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其於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与清晨的太阳有关,新鲜的空气使草木鲜美,毛泽东也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比喻青年人的鲜活朝气。其次,有落入坎宫的“海鲜”,这是受月亮潮汐带来的鲜味;还有落入艮宫的“山鲜”,蘑、菇、菌的鲜美;又指刚刚猎杀的动物为“鲜”,又引申出“血祭”。古代的“血祭”称为红祭或生血祭,宰杀牛、羊、马等动物作为牺牲来敬献给神灵。古代有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的传统。

“鲜”有天之鲜——时机之新鲜,应四时四季之鲜; 有地之鲜——食材之鲜美,渔猎樵之鲜; 有人之鲜——调和之鲜巧,巧工之技术烹出鲜味。天地人之鲜,如今都被日本和食巧妙地“偷”走了。

“鲜”,离不开天地人,特别是掌勺者的本领。烹饪佳肴如此,治理国家也同样如此,最终都是追求“味道”——老百姓生活有鲜味,有滋味,幸福感提高。

社会治理就是一套“调味”的本领,调节政治的鲜味、提供社会的鲜味,抚慰大众心理。社会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新闻、新词、新人,缓解人民生活压力,调节社会鲜活度。处理新鲜与陈腐的关系,是管理的永恒命题,善于输出鲜词、鲜事、鲜理论,也是治理的一部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治理“保鲜”。 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最近美国竞选总统,出现了大跌眼镜的现象——人民对旧面孔、旧势力的厌倦感与日俱增,而新人、新面孔带来的“鲜味”成了新宠,口无遮拦的“川普”带来的“鲜味”,让陈腐不堪的选举活动成了美国人民乐于欣赏的“小鲜”。

文化传承之道,也如同“烹小鲜”一样。日本以饮食之道为载体,创名相、入学术、立标准,造容器——这一系列“无为”的手法,花钱省,费力小,成本低地无形中做了自己文化的布局,在没有察觉中对名相与标准渗透、掌控、输出——这不正是“烹小鲜”之道吗?


古时大秦国的“书同文,车同轨”,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运动的开山鼻祖。继承了墨家遗产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标准化”,让全世界科学家惊叹,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合作开展的秦兵马俑“标准化”研究,被英国BBC列入2012最突出的考古研究成果和年度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震憾世界!

而我们似乎丢掉了祖先“立标准”的本事了,在“无为”与“有为”之间,长于有为、有形之事——投巨资、建学院向世界传播文化,弱于无为、无形之事——立标准、树学科、设计名相、创造话语权等。

在很多人心态中,学术、标准、知识体系,不过是装饰的工具,谁还会敬畏文字呢?

丧失了对文字的敬畏心,才是中华文化命运最可怕的敌人。

未来,越来越是知识产权统治的世界。真正的学术,必须以科学术语为基石,确立国际通行标准,创造新经济容器,这就是学术引领产业、文化引领国家战略的根本所在!

人间正道是沧桑。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