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景点 » 正文

全球旅游频道:儒洞圩骑楼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20  来源:文化阳西  作者:冯家庆
核心提示:儒洞镇正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道,街宽7米,长约1000米,街道两边商铺仍有三分之一是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有些店铺依然悬挂着

儒洞镇正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道,街宽7米,长约1000米,街道两边商铺仍有三分之一是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有些店铺依然悬挂着旧式的牌匾、堂号,有民国遗风,人称“民国街”,因街道狭长,又被叫作“扁担街”。

清末,儒洞圩依托水陆交通优势,成长为繁荣集市,圩上票号银庄、百货商店、饭店旅馆、典当行等一应俱全。据说梁启超的叔叔梁治就在儒洞圩开了间“同昌押”当铺,梁启超还曾经到儒洞探访叔叔,并为“同昌押”题写对联:财资赎贝;思虑凭心。民国至解放初期,阳江县第七区政府驻儒洞,其时,第七区辖儒洞乡、上洋乡、新墟乡、沙扒乡以及蒲牌乡部分地区儒洞正街是儒洞最早、最大商业街区,吸引了阳江、电白等地商人纷纷入驻

民国廿年前后,国民政府当局在正街建造上下两层的骑楼,这些骑楼临街部分是商用店铺,为南洋风格的西式建筑造型。商铺后面是住所,满足日常生活起居。骑楼大量使用了英国的红毛泥水泥、德国的钢铁、西洋花纹地砖等舶来建筑材料和采用了混凝土建筑技术,坚固、耐用、美观。骑楼底是连续的走廊空间,沿街行走购物“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骑楼商铺建成投入使用以后,正街更加繁荣兴旺,商号节次鳞比,远近货商络绎而来,摩肩接踵;东西货物云集,琳琅满目;儒洞河上商船汽笛声不绝于耳,穿梭如织。鼎盛时期,儒洞圩有油糖酒米、杂货、饭店、打银以及当铺等多达300多家店,是远近闻名的购物天堂。

经过百年风雨洗礼,多数骑楼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临街“两阳县儒洞公社人民大礼堂”“儒洞影剧院”等招牌仍在。正街中心唯一的一幢三层骑楼尤其显眼,中间拱廊型门上,毛“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虽然已经褪色,但依然清晰可辩斑驳泛黄的墙体,墙檐、阳台、窗口、楼面等装点着风格各异的艺术装饰透着昔日骑楼富丽堂皇的气派。据传,三层骑楼为儒洞著名商人陈希棠所建。民国年间,陈希棠考经营盐田发家成为儒洞首富,买下了正街中心的多个门面,建起了唯一的一座三层骑楼,成为儒洞当时地标建筑解放后,该楼和院子,曾经用作阳江县第七区、儒洞公社、儒洞区和儒洞镇党政机关办公用房1988年,儒洞镇党政机关迁往今办公楼以后,儒洞供电所办公使用。

民国街还有过一段苦难的抗日往事。1945年夏,日寇势穷,海南岛的日军沿着广湛公路撤广州,途径儒洞圩。其时正街已经坚壁清野,仅有少数老人留守,遭到气急败坏的日兵殴打,时任儒洞乡乡长陈伯贤收到讯报,立即带领乡自卫队返回正街,依托熟悉的地形开展反击,打死打伤多名日本兵,有力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日寇只在儒洞逗留了一天一夜,沿着坑洼的公路仓皇向阳江方向逃命

民国街东头还有一座天后宫,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九月,道光八年(1828)三月落成,历时四年,耗白银四千两,董其事者为侯选府同知陈汝澜,廪生陈受昌倡捐修建。古宫门联为:“圣德配天湄洲道范,母仪称后海国慈航。”

天后宫为清代风格建筑,坐北向南,三进一天井中座为拜庭,与正殿相连,宫东西两侧为旁屋建筑面积为2760平方米,现在仅存使用面积360平方米,其余已成为民房

可喜的是儒洞的各种传统文化仪式节庆活动得到较好传承,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做社”和“做大戏”,这些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为民众提供了有益的精神给养。更难得的是1994年起,恢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诞期内举行游神活动,场面壮观,吸引电白、阳江等地百姓前来观看。儒洞天后宫是目前阳江市唯一举行妈祖游神活动的海神庙,每隔6年举行一次传统大型醮会。

文/冯家庆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