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文脉浩荡。从甲骨刻辞、汉隶风骨到唐楷宋行、明清丹青,书画艺术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血脉相连,是最具中国气质的文化表达。文史,是文明的积淀;书画,是精神的写照。今天,当我们步入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新时代,书画与文史不再只是博物馆中的珍品,而正在以新的方式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一、书画为魂,传承千载国粹风华
中国书画,承载着“诗书礼乐”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的审美与思想载体。书法之道,藏锋入笔、气韵生动,写的是人品,传的是家风;绘画之艺,泼墨挥毫、意境深远,绘的是自然万象,写的是心中乾坤。
一笔一划之间,是家国情怀的延展,是历史智慧的沉淀。无论是欧阳询的严谨、王羲之的飘逸,还是齐白石的灵趣、张大千的气势,每一位书画大家,都是一段中华文化的独立章节。
二、文史为根,唤醒民族精神记忆
文史,是一座民族的精神富矿。从地方志到人物传记,从家族谱牒到民俗记载,文史工作守护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年轮”。在乡镇村落、街巷碑林中,在书院学宫、祠堂典籍中,无数默默无闻的文史守望者,正用笔墨为历史留痕、为文化护根。
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今天,地方文史不仅是研究的对象,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城乡记忆的延续,是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塑造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
三、古韵今承,激活文化传播新路径
新时代呼唤新表达。书画文史的传承与传播,正在以数字化、年轻化、国际化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AI赋能的书画识别、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文史+短视频”“书法+文旅”等融合创新,正让原本“高冷”的传统艺术变得可亲、可感、可参与。
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史爱好者、书画家、教育者正走出象牙塔,走进课堂、社区、乡村、展厅,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传出去”。一场场“书画进校园”“名家讲文史”“乡村书画展”的文化活动,不仅点亮了基层文化的星火,也燃起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光。
四、共筑新高地,打造书画文史传播品牌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以文化为魂、以书画为媒、以文史为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研究者、传播者的历史责任。
让我们以时代为纸,以初心为笔,携手绘就一幅跨越古今、融通中外的文化新画卷。无论是一笔横竖之间的灵动,还是一页文史资料的珍藏,都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