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脉
成事的谋事早,顾家的露水草。我自幼整理地方文献,有志代编家族谱牒很久了。1977年关注家史,1980年注释、翻译清谱序言并登门搜集民共族人名单,次年剪下《光明日报》文化部长李一氓修新家谱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言论邮寄给家族八十老翁,和反对修谱的主张坚韧不拔作斗争。本意要老人出面号召修谱,结果徒劳无益,还是靠我自己。1996年中国总理李鹏接见修志人员,他说修谱有封建色彩,不宜提倡,我就写文章反驳,地方志界不便刊登,我暗自发誓要为谱牒正名。2002年终于为《王氏宗谱》挣了两顶帽子,一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二是纳入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丛书,总算名正言顺。
1941年,中共中央号召搜集家谱研究中国社会。孙中山、毛主席关于家谱功用的话是权威理论,足以抵制极左思潮。1958年成都会议后,全国各地修成了很多地方史志和家族谱牒,可志界说1978年开始共国第一轮修志,20世纪末开始第二轮修志,他们割断历史,完全不提共初个别地方自发修志和毛主席号召之后大量修志、续谱,何况国民党溃逃台湾史志编纂一直繁荣。1963年春,河南省社教四清运动报告提到万多宗修家谱事件,有人说社会主义也可以续无产阶级的家谱嘛;毛主席批示中共东北局书记宋任穷社教报告,提议用讲村史、家史、社史、厂史的方法教育青年群众这件事,是普遍可行的。我给很多家谱写过序跋,主笔编写了十几个家族的家谱,审阅过几十个家族的家谱,一有机会就和反对修谱的貌似革命的极左思潮作斗争,从来没有规避过。
仅就朱家而言,敦促千天,打消顾虑,1999年春借得晚清《朱氏家谱》民初添写本,存稿66个双面,字迹大过胡豆,稀稀拉拉的,个别地方残损了,复印纳入资阳文献丛书。2006年6月26日,我写信给朱晓文同志,来年4月19日谈妥重修朱家谱,两月跑三县调查,我和爸爸齐挥汗,我示范后,爸爸遍访城乡族人基本资料,我负责编写。古稀翁去田野采访,请退休人员带路,有些贫寒老人精力尚可,生命不肯白玩浪费,愿意做些事情,于是踏响希望的田野上,殊途同归。
朱家大本营仁寿县吴家沟、霍家沟,这些地名要查实不是简单的,看起来几个字,伏天驱车实地跑,光查找就费口舌、费力气、费时间,问百人居然没有一个说准,东指朝东跑,西指朝西跑,累断腿没找到,夏天又热,冬天还得再去寻,找到了才访问登记名单,搜索窎远,尽力避免遗逸。女婿世系,广征百谱,翻转万家,搜剔资料,太过繁琐,所得甚微。为历史负责,又必须做点滴刺取的工作。
编他姓家谱,通常觉得枯燥,还要纠误,清末手写本,错漏好多,要是一般文秘,无法给古人纠家族名字、年代之误,事隔几百年的他姓祖先生卒日期正确与否,发现起来难,纠正要技术,这里都一一甄别了。
编写中,决定遍查《仁寿县地名录》里的朱家活动地域,再逐一对照古今政区,总有一得。跑成都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都没有,2008年夏跑四川省民政厅,却被告知资料架因地震垮塌,不便查阅。7月14日,再访仁寿县档案馆,先对应出地名,再驱车踏勘,登门调查浑有得,询家谱,说无存,想看碑,叹已毁,鞍子林祖坟碑既高大又众多,1967年给捣毁了,只有祠堂在资中县四眼桥。8月11日,驱车资中法轮镇牛儿山村朱家祠,抄录家族文物资料,终于确知属于朱熹的后代。9月19日,祠碑拉回资阳保存。10月7日,到上海市图书馆查阅朱氏家谱,顺藤摸瓜,理清世系。次年5月23日,又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尽力弥缝历史断层。阳春里,资阳丰裕镇七星村朱登玉岳母韩桂蓉就该满105岁了,算是升平人瑞,《鸫雁山社志》《资阳敲钟街志》有她的履历,这是朱家孝道的硕果。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处长朱晓文,他在资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党委书记任上即领导该谱编写工作,提供旁证材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审阅初稿,提出修改建议,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使谱书得以顺利完成。时间无止境,工作有过程,人到四十几,稳起就稳起,认真打磨了四年才杀青。至于朱熹之后、入川以前世系,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落实。史料互通后,明天更迷人。
二〇一一年辛卯雨水成都仰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