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文化 » 正文

全球报道:程村蚝养殖技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01  作者:冯家庆、冯晓瑜
核心提示:在广东省阳江市,程村蚝养殖技术是一项经典的养殖技艺,有着2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蚝农的不断改良,现已成为一项工序系统、品质可控和产量稳定的成熟养殖技艺。

程村蚝养殖技术历史悠久,经过历代蚝农的不断改良,现已成为一项工序系统、品质可控和产量稳定的成熟养殖技艺。如今生蚝养殖已成为程村镇支柱产业,养蚝从业人员达9000多人,养蚝海域面积达4万亩,年产鲜蚝超过5.7万吨,总产值超过5亿元。程村镇洋边海已被认定为国家级近江牡蛎吊养标准化示范区,是广东省最大的桩架吊养牡蛎基地。

当前程村生蚝养殖主要采取吊桩养殖法,将蚝苗培育成型之后,用水泥成对粘在胶丝绳上串成串,悬吊在搭在海面上的棚架下,这样的养殖方法有几大优点,一是蚝悬挂在海水中,可以随着海水的流动扩大摄食范围,二是方便蚝农根据蚝的生长特点,在不同时期将蚝转移到不同咸度的水域,从而增大蚝的成活率,缩短蚝的成熟周期。一般本地程村蚝从育苗到上市需要2年左右时间,较之之前的传统养殖方法,大大缩减了养殖时间,提高了产量。

一、程村蚝养殖技艺的特征

程村蚝的养殖技艺包含育苗(纳苗)、选苗、粘绳、吊养、移蚝等系列程序,其中,“育苗”保证了程村蚝的优质基因,以前采用的是天然纳苗,靠天吃饭,现在已经可以在养殖场人工育苗,完全做到品质可控。“选苗”时经过再次筛选,挑出形体完整、生长势头良好的幼苗个体,然后成对粘到胶丝绳上。“粘绳”用的是水泥,这是个技术活,既要掌握蚝粒间的间距,上下两组蚝粒最好不同朝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增大蚝的摄食空间,另外,不熟练的蚝工一不小心就会将水泥封住蚝壳导致无法开合而死蚝。蚝串上架“吊养”后,还要定期“移蚝”就食,根据蚝的生长阶段,迁移往不同水体,移蚝时要综合考虑所在水域的水温、pH值、盐度等情况,以适应生蚝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从而保证程村蚝的最佳品质和缩短生长周期,提早上市时间和增加产量。

二、蚝养殖技艺的发展历程

程村养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纳苗技艺的发展历程看,1980年以前,人们大多采用的是这种“石头自然纳苗法”,产量低,收获周期长。改革开放后,大批人加入养蚝队伍,养蚝技术也不断改进,该时期蚝农主要采用的是“水泥柱自然纳苗养殖法”,水泥柱相比石头表面积增大,可供蚝苗附着的位置更多,增加了养殖产量。上世纪90年代,纳苗的方式更新为“棚架式吊笼养殖”,吊笼相较于水泥柱重量减轻,蚝苗附着面却大幅增加。如今,纳苗已经基本告别了天然海域,转入了人工育苗场的温室培育池,还将育苗周期控制在3540天。

从吊养技艺的发展历程看,以前纳苗后即一直等候蚝成熟上市,后来才筛选种苗到水泥柱上,慢慢发展到如今普遍使用胶丝绳,“胶丝绳粘蚝串吊桩养殖法”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即将蚝苗成体用水泥粘在胶丝绳上,悬挂于搭建在海面的棚架下,并根据蚝的不同生长阶段迁移到不同咸度的水域,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蚝的养殖产量和缩短了蚝的生长周期,一直广受蚝农的喜爱。

三、蚝养殖技艺的价值

一是经济价值,程村养蚝的海域广阔,纯面积达1.5万亩,混合面积达4.5万亩,生产出来的蚝销往全国各地,养蚝已成为程村镇的支柱产业,村民们致富的主要渠道。二是社会价值,蚝养殖带动了深加工、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三是产品的独特营养价值,程村蚝含的糖元、牛黄酸及微量元素(主要为锌)特别高,营养成分是普通贝类的三、四倍,能镇静安神,滋阴补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有较好效果。四是文化价值。作为一项传承已久、并不断革新晚上的传统技艺,其已经支撑起一项庞大的产业,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加以传承和发扬。

(文/冯家庆、冯晓瑜)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