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夜间消费地图:沪穗成渝引领南派 北派“冬眠”初醒)
南北夜经济差异与气候因素、消费理念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都有关。但随着夜经济消费业态的创新、多元,再加上政府对夜经济的大力推动,北方城市尽管在一定时间内与南方城市还有差距,但在内因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已经明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哪个城市才是中国真正的不夜城?
2019年上半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提高居民收入、创造适合消费的便利条件,是提升中国经济消费占比的必要选择。刺激发展夜经济也成为城市经济实力、营商环境等实力PK的重要战场。
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纷纷提出夜经济鼓励政策,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丰富产品供给,鼓励发展文化和旅游场所夜间餐饮、购物、文化演出等。
夜间经济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演出、灯光秀和商业街,北京、上海早年自发形成的夜市大多已成为历史。如何给夜经济发展包容开放的市场环境,以及良好的交通、安全等环境配套,都在考验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处理智慧。
南派夜生活繁盛
最能代表中国“不夜城”的大都市,非上海莫属。上海也是夜经济消费最火热的城市,其夜间文化娱乐消费、健身消费和餐饮消费都在全国靠前。
夜上海的繁荣指数,与其消费中心城市也是匹配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上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一,人均消费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033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94元。
夜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应需求而生。除了文艺演出、餐厅以外,24小时健身房和24小时便利店都是城市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上海满大街的24小时便利店也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年轻人热爱上海的理由之一。24小时便利店的密集度,是城市对单身年轻人的友好指数的重要参考,显然上海于她更友好。
除了上海,南方的广州、重庆、成都和武汉也是夜市繁荣。这四座城市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排名在全国前六位。
相对上海国际大都市来说,广州、重庆、成都和武汉更多一些市井气,夜生活更多人情味。在上海长大的复旦大学教授郑磊反复提及,上海的不夜城,更多的是体现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亮化夜景上,还有一些夜间文化活动,早年具有地方特色的夜市、大排档街都逐渐消失了,街边的室内餐厅,大多在晚上十点就关门,缺少生活气息。相对来说广州做得就很好,市场环境更宽松,晚上还能吃到大排档。
广州、重庆、武汉、成都的夜经济,确实更有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以武汉为例,作家池莉笔下的吉庆街夜市生活延续至今,吉庆街不远处有江汉路和保成路夜市,至今仍有较高人气。同时,武汉新的夜生活商圈也在不断形成,包括江滩的武汉天地,武昌的楚河汉界,小龙虾一条街、轮渡夜游长江都是武汉夜生活的特色之一。
根据淘票票的统计数据。19点-21点观影高峰期间,观影最活跃的5大城市分别为广州、上海、深圳、北京、杭州。根据大麦网的数据,截至2017年8月,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为全国演唱会消费前四的城市。
另一组有趣的数据是,南方城市特别是南方二线城市居民夜间运动打卡频次更高。乐刻健身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显示,最喜欢夜间健身的城市依次是重庆、杭州、上海、武汉和北京。
南方夜经济的活跃,并不仅仅体现在线下消费,线上下单也显示,南方二线城市夜间消费增速迅猛。京东到家销售数据显示,今年夏季的夜间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达60%,武汉夜间订单量同比增长70%。
北方唤醒“冬眠”
历史上北方也有夜经济发达的代表。近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描绘了人们对长安夜生活的想象;北宋时期的开封也是著名的不夜城,一方面经济活跃,另外坊市合一,没有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
除了这些代表性的大都会外,从中晚唐至今,夜市繁华集中的地区还是南方,而近期发展夜经济补课最有迫切性的也是北方城市。包括北京、济南、石家庄、天津、西安、长春、沈阳、兰州等城市均密集提到鼓励发展夜经济,部分城市提到要打破过去夜经济“冬眠”的怪圈。
在记者梳理的全国主要城市地铁最晚班次运营时间表中,其中有13个城市零点后还有地铁,其中只有3个是北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和地处大西北的乌鲁木齐。
作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消费全国排名第二的北京,夜经济状况也远不如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在东三环开沙拉店的老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几年北京三环内去商业化趋势明显,夜里三环内越来越冷清,CBD到了晚上也空心化。
另外北京24小时便利店也不如广州、上海密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的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为全国第七位,24小时便利店所占比例不足一半。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将南北夜经济的差距归到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经济活跃度和市场管理机制的包容性,其次是天气,北方冬季寒冷,有“猫冬”一说,居民不爱夜间出门,南方气候更适合常年夜间活动。
单从地方经济富裕程度来看,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城市,除北京外都是南方城市;2019年上半年社零消费排名前十的城市,北方城市也只有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中,前十的城市也只有北京。
线上夜间消费,北方城市也是远弱于南方,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夜间订单量城市前三分别为上海、深圳、北京;夜间订单量同比增速最快的五个城市,分别是深圳、惠州、上海、重庆、广州。除北京外,北方城市的线上消费也更为萧条。
一位政府官员对于发展夜经济的措施直言,首先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另外要有好的市场环境,不能把夜市、大排档一刀切的清除。
从今年北方多个城市出台的鼓励夜经济发展的建议来看,完善配套设施和市场环境是他们的重点功课。比如,北京提出一系列晚上夜经济配套的措施,包括延长周末地铁运营时间,鼓励发展24小时便利店等。而西安,近两年夜经济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亮化明显。
当然,夜间经济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灯光秀和商业街。中央财经大学城市与房地产管理系教授王志锋表示,南北夜经济差异和气候因素、消费理念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都有关。但随着全社会消费人群年龄结构的改变,现代人们生活习惯、消费理念的改变,以及夜经济消费业态的创新、多元,再加上政府对夜经济的大力推动,政策上的引导、交通等配套服务上的提升,北方城市尽管在一定时间内与南方城市还有差距,但在内因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已经明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像北京等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大都市,其高质量发展“夜经济”的优势愈发凸显。
如何打造不夜城
如何更好地发展夜经济?如何更好地提升夜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包括阿姆斯特丹、伦敦、悉尼、纽约、图卢兹、巴黎、苏黎世在内的多个城市均会设立“夜市长”一职,部分城市还会设立与夜经济有关的机构或者办公室。
在王志锋看来,国外“夜市长”一职具有明显民间力量参与城市治理特征。
在绝大多数城市,“夜市长”并不是一个监察职位,也几乎没有任何执法权限,而是主要负责协调企业、消费者、居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是一个“搭桥者”。任美国爱荷华市“夜市长”一职的Angela Winnike在她的任期内,就曾多次组织过酒吧老板和警察之间的论坛,讨论是否应该禁止21岁以下人员在晚10点后进入酒吧之类的问题。
“夜经济”的发展涉及规划、商业、物流、交通、文旅、市容、环卫、治安等多部门联动和组合响应。今年以来,上海已经在2个区设立“夜间区长”,并同时设立十多位“夜生活首席执行官”。
王志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夜经济的发展考验着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处理智慧。“夜间区长”的设置说明需要专门机构负责推动此事,也需要更高级别的政府官员协调此项事务。
王志锋认为,夜经济不应该仅仅是拉动城市消费,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临时抓手,它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活力和聚集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机制设计应更强调其长期性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