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全球艺术在线 » 共丁集 » 正文

王洪林:剪报伤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4  来源:全球资源网  作者:王洪林
核心提示:好久没怎么大发散稿了,剪报也就稀少。今儿周末心闲,剪贴近来报文,夹持这本剪贴集的,是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四川日报》第

好久没怎么大发散稿了,剪报也就稀少。今儿周末心闲,剪贴近来报文,夹持这本剪贴集的,是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四川日报》第七版文体,文化稿子标题依次是:资阳王洪林编著完成第一部村志、张大千手绘《巴山蜀水图》巨碗将在京拍卖、圆明园挖出一百四十年前镇水兽、北京四弟兄展现独特魅力、市长之死,首尾两条事主都生活在资阳,现在分头说来。

一九八二年七月,中国西部第一部村志《敲钟村志》初惊胎气:“一月怀胎在娘身,无声无影又无形,犹如水上浮萍草,未知生根不生根。”我发现吉宅石宋朝洪灾石刻,写信给县里,辗转落到县文化馆,创作员徐伯荣老师从此每期邮寄《雁江文艺》,尽管起初把我的字王阔渊同学写颠倒了,我还是高兴的。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他把我《千年吉宅石》发在《雁江文艺》。受到鼓励,田野考古战果不断,一九九六年四月五日《四川日报》刊我《资阳洞王沟石刻群》。经过十指惨淡经营,村志初稿问世,洞王沟是亮点,先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接着川报详细报道,作者是资阳报女记者;两年后,川报天府周末《小村写了一部书》,因为特稿作者是我,正文始终隐匿了村志执笔人;二〇〇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四川日报》天府周末《二十年,写成西部第一村志》,俩特稿都是图文并茂,我喜洋洋提书仰韶楼留影跃然纸上。一份省级党报,五年内追踪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历史画卷,三次大版面报道,实在感人。一开始如果没有文化馆徐老师的联系,洞王沟、敲钟村能否叫响,实在很难说。

伯荣同志成都人,初中学历,读书不多,才思敏捷,他熟悉锦里民国掌故,根据一九四一年国民党因抢米风潮枪毙成都市长杨全宇的报道,短短几百字线索,就创作了长篇小说《市长之死》,那期川报连载第二十八《佳丽出马》,写抗战军阀杨森六姨太肉洞洞操纵粮囤囤套钱眼眼的情节,细致委曲,浅白耐读。后来结集出版,因为另一姨太太的虚构,还打了一场名誉权官司呢,呵呵。

我们纸质神交,一九八四年第一次面谈,还是陈代俊引见的。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一日,散文家陈代俊复信:“你的文史识见及文字功力已超越题材本身了,可遍览各地文史资料找觅新角度;囿于修史,文字显干枯,无枝蔓。报纸的读者要求有可读性,望日后注意。” 三年后,陈老师把《洞王沟石刻群发现始末》刊发《四川政协报》头版头条,占了大半版。徐伯荣也力图纠正我古奥的文风,要求大众化。我读过他签赠的好几本书,小说居多,其次是地方风情、报告文学,他的长处在编故事,我的工夫在考历史。他教我,哪怕是历史,也要切合现实需要。根据朋友转述,他在文学进修班讲课,说王洪林掌握那么多文史素材,也很勤奋,就是太谨慎、太拘泥了,写来不容易抓牢读者,发稿率低。香港回归前,我写《鸦片战争中的三个四川人》经他修改,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三日《四川日报》天府周末特稿隆重推出,《文摘周报》等多家转载。他朱笔改痕装订《王屋文稿》第六册存档。

重读《市长之死》,作者徐伯荣弃世半年了,我定居他的家乡成都,他树葬陈毅故乡乐至,谛听报国寺暮鼓晨钟。徐、陈两位老师都要求我增强可读性,我把他们的谈话、书信置于案头,算是警策的暮鼓晨钟吧。

 二○○五年七月三日成都永丰路仰韶楼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剪报伤逝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